2015年春季(第二期)主体班县直一班第四组毕业论文
摘 要: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它们之间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文章通过介绍阳江市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现状,分析“两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阳江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四点建议,这对于阳江市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把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协调科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字: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研究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工业化能够拉动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而城镇化能够有力地吸引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就是要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两者共同发展。随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我省为了推动“两化”发展,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支持粤东西北经济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进行城镇建设投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渠道,简化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程序,指导各地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两大推进器,有力地推动阳江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尽管阳江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工业化还是城镇化水平都与发达地区相比相距较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充分认识工业化与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才能为加快阳江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提供驱动力。
一、阳江市“两化”现状
(一)工业化现状
阳江市建市20多年来,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大力实施“双化”驱动、蓝色崛起和融入珠三角战略,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阳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8.55亿元,同比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46938元,增长9.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95亿元,突破60亿元,增长17.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7.5∶50.4∶32.1,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1865.78亿元和467.57亿元,分别增长18.1%和18.7%。省政府将阳江纳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六市一区”建设范围。阳江核电站1号机组2014年3月投产并首年实现发电67.9亿千瓦时,2-6号机组有序推进;翌川镍合金项目建成投产,镍合金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广青金属科技、世纪青山镍业、阳春新钢铁等企业纳入国家钢铁行业规范管理。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阳江第一大主导产业五金刀剪产业总产值达510.03亿元,增长16%。
(二)城镇化现状
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阳江市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抓紧编制完成《阳江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推进市区“一河两岸”改造工程、市区碧田湖沿湖路、南山公园、森林公园等市政工程建设,推动县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市区与阳东区建设管理对接,促进市区一体化发展。努力抓好中心镇规划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漠阳江流域整治,完成各中心镇、海陵白蒲、高新区临港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及完善市政排污管网建设,推进阳东填埋场建设和镇级垃圾中转站、村庄收集池升级改造,推进新一轮绿化阳江大行动,严格实施公园绿线规划,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阳江滨海新区建设。落实新区总体规划及其实施方案,以新区起步区和核心区为重点,发挥好振兴发展股权基金作用,重点推进深茂铁路阳江站、“六路一桥”(洛西大道、洛东大道、四围大道、四围大道东段、新江南路、南浦大道东段、富康大桥)、金平路、城南东路、新江南路延伸线,以及漠阳湖公园、国际金融大厦、文化交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尽快建成市妇幼保健院新院、新区肉菜市场和幼儿园等设施,积极有序推进商品住宅项目,抓好新区中轴线规划建设,推进建设绿道、沿河生态等城市景观带项目。积极发展城市服务业,引导人口有序向新区集聚,促进新区产城融合发展。
二、阳江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融合发展效应滞后
尽管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化”驱动对阳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效应,但从横向对比看,仍存在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中度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和工业装备水平较低、城镇经济集聚能力和辐射功能偏弱、很多城镇性质和功能不明确且缺乏特色、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较弱、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相对薄弱等问题。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阻碍城镇化进程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工业上,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上看,三种产业吸引劳动力的大小不同,对经济发展及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也不同。第三产业尤其服务业吸引劳动能力及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工业内部产业吸引劳动力的能力又有所不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最大。虽然近几年阳江市工业发展迅速,但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和现代加工制造业的不足,使得产业体系建设和城镇发展缺乏必要的驱动力。城镇规模偏小,制约城镇专业化和综合化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城市规模一般应达到25万人以上,才能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优势。一个城市只有人口规模达到40万,整个城市才能够维持零成本运转,城市只有达到40万人口以后,才能够衍生新的产业。目前阳江市中心城区(江城)人口规模也刚接近40万人,其他城镇都不足10万人。同时,虽然中心城区及小城镇处于快速规模扩张阶段,但城镇公共配套(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却相对滞后,对本地农村人口进城的吸引有限。人口外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现象较为明显,2009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口大约36万人。
(三)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于工业进程
理想的城市化进程应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推进,融合发展的。而阳江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则滞后于工业化,道路交通、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功能还不能满足工业化进程需要,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生活环境等城市生活功能也不能满足工业化积聚人才需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政基础设施不齐全,城市服务功能不完善。特别是目前中心城区里让存在城中村,县级以下的小城镇存在许多低层次的落后面貌。城市生产服务功能水平低,影响产业项目引进建设。
三、加快阳江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面对阳江市工业化、城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要实现其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坚决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所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把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作为阳江市当前和今后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融合道路。
(一)坚持科学布局,全面优化城镇规划
科学规划阳江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明确其城市空间结构、职能特点、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中心城镇、重点镇、适度发展一般建制镇。对一些经济无特色、区位无优势、资源较贫乏的乡镇,可以通过区划调整与相邻的乡镇合并,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注重塑造具有特色的城镇建设。结合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人文自然景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农村城镇化、城镇特色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地推进建设。
(二)加大临海港口建设力度,推动临港工业发展
推进阳江市的工业化进程,必须立足港口发展临海工业。港口、物流和工业,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不能割裂开来,要利用港口大力发展物流,以物流促加工,以加工促港口,实现以港口带动临海工业发展的新突破。加快建设泊位和实施多元化经营,把企业发展成为一个以港口为主业,运输、物流、加工工业多业并进的现代化产业集团,才能适应港口自身发展和整个阳江市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培育阳江市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立足现有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化资源开发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阳江市四大园区的发展,建立工业经济增长新平台。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做大园区经济规模。同时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关键领域的引进消化再创新和集成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使得现有成果尽快应用到现实,推动经济的发展。
(四)着力推动工业园区的集聚,带动城镇化建设
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切入点要落实在工业园区。工业园区要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明确四大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园区功能定位,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项目进驻工业园区,并培育形成特色产业群。重点做好工业园区与城市新区要素、结构、功能以及公共服务于基础设施之间的全方位融合,避免单纯追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要素而忽视城市发展要素,形成园区与城市之间的二元结构。进一步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进入园区,推进产业发展重心向工业园区转移,努力做强做优工业园区,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推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
(执笔:陈祝文)
责任编辑:陈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