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三期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第三课题组
[摘 要] 建设美丽乡村对阳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阳江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工作格局成功构建,资金保障比较有力,规划建设特色鲜明,建设氛围日趋浓厚,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指导不够、认识不足、资源不多、整治不力、推进不快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宣传引导、建设指导、环境整治和督促检查,加大工作力度,解决存在问题,进一步开创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成效;问题;对策建议
美丽乡村是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建设美丽乡村,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客观要求,对阳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有利于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而且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对阳江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加快实现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我市结合实际,出台《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定》,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阳江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今年将其列为全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重点加以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履行职责,稳步推进120个美丽乡村建设。去年全市2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脏乱差现象有了根本转变。今年100个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总体成效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工作格局成功构建。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对美丽乡村建设高度重视。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各县(市、区)、镇(街道)均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市直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制定了工作计划,大力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建立了市、县、镇三级领导挂点联系美丽乡村建设制度,形成了“市指导、县(市、区)组织、镇(街道)主抓、村实施”,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资金保障比较有力。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资金不少于1亿元(其中专项资金2500万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今年,各县(市、区)财政落实支持资金共4300万元。此外,各地结合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全力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优先安排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并积极发动乡贤捐资捐建,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规划建设特色鲜明。全市120个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大多数村都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按照“实在、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各项建设,初步建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貌”。
四是建设氛围日趋浓厚。宣传思想工作取得较好效果,全市各地基本形成了社会关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部分村积极动员乡贤捐资捐助,一些社会乡贤捐助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较高、力度较大,不少村庄群众都积极投工投劳。
二、阳江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前一阶段工作成效值得肯定,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指导不够。一些县(市、区)的牵头部门力量薄弱,一些镇(街道)配备的人员较少,对美丽乡村建设缺少工作指导,一些村的项目建设不分轻重缓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又不顾乡村实际,甚至照搬城市建设模式,以致一些建设项目不洋不土、毫无乡村特色。如有些村把池塘四周用石头水泥砌起来,还要装上不锈钢围栏,既浪费了资金资源,又与周围环境风貌不协调。
二是认识不足。有的地方存在上层热、下层冷的现象,市、县(市、区)两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但部分镇、村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指导不到位,未能发动群众,造成村干部和群众缺乏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个别村的群众甚至毫不知情。
三是资金不多。市、县(市、区)两级及有关部门虽然竭力保障专项补助资金,但财政投入毕竟有限,建设美丽家园更多还是要依靠群众和挖掘社会资金力量。目前,一些镇、村存在“等、靠、要”思想,片面强调客观困难,没有深入发动群众和乡贤、企业家,筹措渠道不多,自筹资金较少。
四是整治不力。一些村只在文化楼、文体广场、村前池塘等一些硬件项目着力,忽视了村内环境卫生的整治,村容村貌依旧脏乱差,有的甚至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同时,不少村还存在一些无人居住的旧危房,断垣残壁,也有安全隐患。
五是推进不快。总体进度很不平衡,全市120个美丽乡村,除了去年20个示范村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外,今年的100个创建村的总体建设进度不够快,还有部分村庄到目前仍未完成过半任务。
三、加快阳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面很广,涉及的内容很多,需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凸显工作成效。当前,要着重做到“五个强化”:
(一)强化组织领导。组织领导是加快阳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当为头等大事、一把手工程,把这项工作作为统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统筹处理好与扶贫开发“双到”、创建幸福村居、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等工作的关系,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高效推进。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部署,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实施时间倒逼、任务倒逼、责任倒逼、验收倒逼,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推动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完成预期目标任务。
(二)强化宣传引导。宣传引导是提高认识、增强共识、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指导,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宣传打造乡土产业和传统文化优秀品牌,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刊物、网络等媒体,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持续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建设指导。科学、有序、快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工作指导。要注重加强业务工作指导,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遵循规划,又要结合乡村实际,实事求是,注重差异化发展,杜绝盲目建设,真正做到“实在、实用、实效”,打造主题突出、韵味各异、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防止千村一面,真正形成“一村一貌”,留住乡愁,吸引眼球,让广大群众满意。
(四)强化环境整治。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大力开展垃圾污水处理、安全饮水、卫生改厕、河塘沟渠清淤、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等工作,加快推行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完善卫生保洁清运的长效管理机制,彻底解决垃圾围村问题。加强和完善农村道路硬底化、供电、通讯网络、文体、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美化绿化村道两旁、村头村尾、屋前屋后、河道小溪和公共场所等村庄周围环境。
(五)强化督促检查。只有加强督促检查,才能保障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建立健全动态评估和通报机制,加强对重点工作的专项督查,定期分析研究工作,通报进展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导各地切实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开创阳江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定》(阳发[2014]6号)
[2] 王加潮:立足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http://paper.taizhou.com.cn/tzrb/html/2014-03/12/content_533223.htm)
[3]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浙江农业科学.2012(08)
[4] 张丽琴、牟增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经济论坛.2010(3)
(执笔:徐中云)
责任编辑:蓝荣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