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委党校2013年秋季妇女干部培训班
第二学习小组
近年来,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兴建了一批高水平的文化设施,举办了多项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全市文化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阳江在建设文化名城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建设阳江文化名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更是增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励和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阳江文化现状
(一)阳江建制历史
阳江市地处广东省西南沿海,紧邻珠三角,扼粤西要冲。阳江市于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地级市建制,辖江城区、阳春市(县级市)、阳东县、阳西县、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阳江历史文化悠久,据阳春市“独石仔洞穴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万年以前,两阳人的祖先就已出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度。公元前214年派军队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秦统一了岭南越族地方后,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两阳初属其中的南海郡。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新设了合浦郡高凉县,高凉县包括今阳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电白、化州、吴川和罗定的部分地方。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隋政权把安宁县、高凉县分出部分地方合成一个新县--阳江县。在阳春郡中设阳春县。阳江县、阳春县从此得名。
(二)文化设施及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市加大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阳江市美术馆、阳春市图书馆综合楼、阳西县林德宏美术馆、阳东县图书馆和文化馆综合大楼等大型文化设施,一批批新建的文化项目,成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载体。尤其是市美术馆自
在完善文化设施的同时,我市还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城市建成“十分钟文化体育圈”和农村建成“十里文化体育圈”为目标,以抓好“六大惠民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文化下乡工程、乡镇农民体育建设工程为抓手,着力建设面向基层、服务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建有图书馆4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2个、公办美术馆3个、文化站35个、文化室36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4个、公共电子阅览室164个、农家书屋700家、乡镇农民健身工程25个,基本构建起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社会力量建设的文化设施有“大澳渔家民俗博物馆”,“粉稣博物馆”、“漆画陈列馆”、“风筝收藏馆”以及民办的“大明奇石馆”、“根雕艺术馆”等。
(三)文艺创作与展演呈现繁荣景象,文化作品不断产生
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业余文艺创作和文化艺术交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繁荣阳江文化事业和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为目标,以推进精品生产为重点,不断加大群众文化建设力度,狠抓文艺创作,积极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潜心创作,通过开办艺术培训、创作大赛、作者笔会、作品鉴赏会、创作交流、辅导讲座、出版文化刊物、展演活动、文艺采风、业务考评、社团活动、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等活动和途径,力促群众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和业余文艺创作骨干,创作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文艺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时期。全市500多名业余文艺作者、10个文化创作社团,各门类文艺作品参加全国全省文艺调演、作品评比,先后有小说《漠海钩沉》获国家级“山花奖”;电视专题片《那远去的渔风》、广播剧《怒海大营救》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摄影作品《千舸竞发》入选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有《山神》、《选村官》、《上电视》、《连心宴》、《陶铸送粮》等20多个作品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全省群众文艺创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有《梗阻》、《发烧友影展》等作品获全省群众文艺创作评选二等奖,《看园》、《金鸡报喜》等作品获全省群众文艺创作评选三等奖。有多台小戏入选广东省“欢乐进农家”的农村戏剧调演;有数百幅摄影、书法、美术作品入选省级以上的各种展览。
另外,我市还相继出版《邹继海诗集》、《魅力江城文化丛书》、《海韵文丛》、《阳江作家作品自选集》、《鲤鱼湾人家》、《卫士风采》、《爱在秋季》、《比翼双飞》、《千种风情》、诗词集《帆》和《晚晴集》等一批比较有影响的文化类书籍;出版了《阳江文化报》、《漠江潮》、《漠江》、《阳江文艺》、《阳江画报》、《阳西文艺》、《阳东文化》、《阳春文艺》等文化内部刊物。
(四)社会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创演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文化活动。原创大型艺术作品《南海I号传奇》,在全市巡回演出20场,群众反响极大。举办2012南国书香节暨第一届阳江书展和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暨首届关山月文化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借助重大节庆活动平台,精心组织举办春节、开渔节、旅游文化节等文艺晚会,开展广场排舞、山歌擂台赛、渔歌选拔赛、粤曲私伙局大赛等系列主题鲜明、异彩纷呈的群众性文化活动620场和各类展览、演出近300场,惠及群众近280万多人次,营造和谐幸福的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繁荣带来文艺创作丰收,《闸坡特色多》喜获广东省渔歌精英大赛暨全国渔歌邀请赛金奖,并被大赛组委会选定为闭幕式表演节目,小戏小品《砸碑》获广东省第七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银奖。此外,全市创作5000多件文艺作品,共有110多件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比赛奖项。
(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坚持以发掘整理为基础,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促进地方文明传承发展。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任务,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22余处,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69处。成功申报阳春市独石仔洞穴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阳春市造罗寨蓝氏宗祠、阳江学宫、阳西县七贤书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阳江漆艺》为国家级非遗名录,实现我市国家级非遗名录零的突破。首推《阳江风筝》、《漆器髹饰技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两个项目获批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阳江小刀制作技艺》、《阳江山歌》、《阳江豆豉酿制技艺》三个项目获批第四批省级名录。成功策划《阳春根雕》在全省巡回展览,成为首个地级市非遗项目在省博物馆专场展出。精选特色作品参加首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展,获1金3银9铜优异成绩。加强阳江学宫、阳春通真岩等文保单位维护,加大风筝、小刀、漆艺等非遗项目开发,促进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开展“国际博物馆日”系列宣传活动,广泛动员依靠社会各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关心保护文化遗产良好社会氛围。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不足
我市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文化名城、海洋强市、幸福阳江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不够均衡和协调,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多,促进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活,文化产业发展未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体育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着力破解和改进。
三、发展阳江文化思路
(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
目前我们文化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还是认识问题。因此,要搞好文化工作,首先要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的认识,坚决纠正“轻文化,重经济”的思想,执行经济与文化发展相协调的方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从大文化角度考虑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文化建设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分析研究,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列入发展的总体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检查、一起考核。认真研究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协调处理好文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化矛盾为发展的动力。同时抓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把建设文化事业与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与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站在发展与跨越的高度,开阔视野,调整认识,扎扎实实开展工作,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文化事业更加繁荣。
(二)从财政上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为此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让社会公众都能共享社会文化成果,共用社会文化设施。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应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文化站(馆)、图书馆、“农家书屋”等作为重点列入建设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并且保证对文化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1%,且逐年增加,以此保障农村电影放影工程、农家书屋、东西两翼文化站(馆)等文化项目的经费落实,保证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只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全面普及,先进文化才能占领足够的阵地,“三个代表”才能得到全面体现。同时对文化馆、图书馆等一些公益事业单位的日常操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各级图书馆每年有一定数量的购书经费;加大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配套设备、文化信息网络设备、文化队伍培训等经费的投入,不断提高文化活动场所的档次和使用率,增加广大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
(三)从政策上促进文化产业稳健发展
近年,国家为支持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转企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对已经转企改制的文化单位,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经贸企业,在财政、税收上加大支持力度,形成长期、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使他们能够创作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品力作,在文化市场中发挥导向、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吸引、鼓励各类经济投资文化产业,力争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按照我市发展规划,应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并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拓展工商业品牌文化产业,形成行业门类齐全、内部结构合理、地域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显著的梯队文化产业体系。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契机,着力做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文章,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海洋资源,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和文化旅游产品,以文化建设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建设,实现经济文化有机融合,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深入挖掘阳江历史文化的内涵,充分利用我市风筝文化、刀剪文化、漆艺文化、根艺文化、雅石文化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阳江传统文化优势,开发具有阳江特色的历史名人(冼夫人、关山月等)、历史文物(南海I号等)、旅游景观、商品工艺等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精品,努力创出一条适合阳江实际的工商业品牌文化产业路子。此外,做好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应从立项、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政策倾斜,使一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能够选择和安家于阳江,盘活我市文化产业市场,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按照市场需求和规律办事,积极推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共同发展。
(四)从机构上保障文化队伍建设
文化建设任务完成关键在执行的人,目前我市文化队伍人员少、待遇差,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结合我市大部制改革需要,适度扩充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数量,确保乡镇(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有管理、有组织、有人才;文化干部任用实行专职专用,落实相应的待遇,调动文化人才积极性;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奖励机制,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建立健全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和县(市、区)文化机构,逐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任期限目标责任制、职位管理制、竞争上岗制、薪随岗定制等,培育一支有较高文化素质,能够团结、联系、组织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文化工作队伍。此外,切实解决文化工作者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困难,给文化工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大程度上调动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五)从行动上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单纯举办娱乐活动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文化设施设备,增加新的先进设施,与时俱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推进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注重把娱乐性和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有机地融入基层文化活动中去,使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发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整合旅游资源,力促海洋文化发展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处在风景秀丽的海陵岛十里银滩上,与国家AAAA级景区的大角湾水上乐园相毗邻,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绝佳组合。博物馆现已在和大角湾等旅游景点寻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开发关系。这样就能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旅游资源集聚效应和综合效应,使得旅游线路景观变得多元化和多样化,届时游客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大自然的秀丽风光。
旅游纪念品是游客最喜爱的具有纪念价值的东西。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积极推进旅游纪念品开发,在馆内设置纪念品专营店,出售具有浓郁海丝馆和海洋文化特色的纪念品。观众在游览之余,也能在专营店挑选自己喜爱的纪念品作为留念,或转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一起来感受海洋文化的魅力。
(第二学习小组成员名单:组长:张凯、柯小青,组员:项小芬、杜小芳、关素云、冯志兵、吴佩芹、谢佳予、黎琳、陈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