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友娣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阳江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根据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国家一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100%,漠阳江水环境质量总体达国家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入海河口水质和近岸海域水质均符合功能区水质标准。2012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排名全省第4,连续两年在粤东西北各地市中排名首位;连续9年在全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获得优良以上等次。
1.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进污染减排,重点推进以“江、湖、厂、场、中心”五大工程为重点的治污保洁工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加快城市环境综合设施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严格实施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前置审核制度,严格控制污染增量;大力实施工程减排,通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火电厂脱硫脱硝、农业源和机动车污染防治等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经省核定,2012年我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0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4.9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4.43万吨,氨氮排放总量0.56万吨,完成省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
3.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09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50.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5%。省级生态公益林为201.8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6.9%。建成沿海防护林带
4.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并积极协助做好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粤西分部的建设,协助完成了征地、报建等前期工作,该工程已于2012年9月破土动工,将填补粤西地区环境辐射监测手段的空白,也将为本地区的核电站运营添加“安全眼”。同时,加强对环保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执法队伍,大大提高了我市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宣传等整体能力水平。
1.污染减排形势严峻。2009年阳江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占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91.12万吨)的2.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07.05万吨)的1.3%,所占比例较小。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新增量将大幅增加,给减排工作带来沉重压力。同时,我市污染减排缺乏重大项目,减排项目规模小,污染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2.产业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十一五”以来,我市明确制定了全市的生态功能区,但由于种种原因,存在部分建设项目在严格保护区开发建设的现象。部分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自觉性不高,存在偷排漏排、擅自扩建的现象。“十一五”以来,阳江市建成一批产业转移园和定点基地,但按要求必须进园和定点基地的企业并没有入园(基地),入园(基地)力度不高,导致阳江市污染源分散,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
3.生态破坏与农村环境问题凸现。区域生态环境开始受到破坏,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严重,“越地保护”引起的水土流失现象开始凸显。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结构简单,红树林等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不断退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滞后。农村环境卫生条件普遍较差,缺乏完善的人畜粪尿收集和处理系统,生活垃圾随意堆放,造成河道淤积和水体污染。阳江市漠江水厂和阳东县北惯水厂取水点已经开始受到污染的影响,对阳江市饮用水源构成威胁。
4.环境基础设施滞后。我市环保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比较多,如全市污水日处理率不高,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滞后,运行总体效率低;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进一步加快建设并投入使用等。在建项目中,市区城南、城北和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较慢,配套管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阳春市、阳东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缓慢。
5.环境监管能力不足。县级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监测、监察等能力建设离国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不论是仪器设备的种类,还是仪器设备的数量,与国家规定的基本仪器设备和应急监测设备配置标准有很大的差距,是广东省地级市环境监测站仪器设备条件最差的监测站之一,致使许多常规监测项目无法开展,已经开展的分析项目也无法保证正常进行,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很低,远远不能适应日益繁重的环境技术监督和应急监测工作需要。
(一)传统产业比重大,污染物持续减排压力加大。阳江市工业中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传统产业比重大。全市仍有钢铁50万吨、机立窑水泥140万吨等落后产能尚未淘汰,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有待加大。同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氨氮、氮氧化物纳入污染减排目标,面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持续减排和氨氮、氮氧化物考核减排的双重任务,持续减排压力不断增大。
(二)环境问题日益复杂,解决难度加大。长期以来,污染的不断积累使得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污染介质已从以大气和水为主逐渐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来源从以工业和生活污染为主不断向工业、生活和农村、面源并存转变;污染特征从单一型、点源污染向复合型、区域污染转变;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区部分河涌污染严重;在生活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的同时,生活污泥等固体废物污染接踵而来;特别是其中一些问题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环境风险日益凸显,安全保障压力不断加大。目前,一些污染型工业项目布设在江河水域和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潜在着巨大的环境污染风险。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尚未有效纳入管控范围,工业行业产生的微量有机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非常规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生态平衡和人身健康存在严重威胁。随着阳江核电站的建设投产,核废料、核辐射及可能发生的核事故将对阳江市环境保护产生潜在威胁,未来阳江市核与辐射环境管理任务艰巨。伴随着电子电器消费产品报废高峰期的到来,阳江市电子电器废物产生量将迅速增长。未来,土壤食品污染、海洋生态安全和饮用水的二次污染问题等都将对阳江市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四)“双转移”带来的环境保护压力。 “双转移”对阳江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机遇把握得好,将引来高素质的企业和员工到阳江办厂创业,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相反,若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对产业转移不制定科学合理的引入条件或在产业转移园建设中不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制度,引入污染严重或污染治理配套设施不完善企业,必将对当地环境造成巨大损害,最终不仅损害到生态环境质量,也必然影响到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如何在广东省“双转移”战略实施过程中协调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快融入珠三角的步伐,促进阳江市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阳江市“十二五”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思路
(一)健全环保规章制度。针对阳江市实际情况和执法中出现的问题,加大制定法规政策的力度,完善与国家、省法律法规与政策相配套的地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法规体系。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清洁生产、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企业环保监管、加强生态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二)强化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一是健全环境经济激励政策。制定鼓励循环经济示范或试点的政策;制定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园区的政策;鼓励发展清洁能源、集中供热等方面政策;建立有利于节水、节能的价格机制,合理确定各类用户的计划量和定额,对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用电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制定鼓励中水回用的政策;对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按国家现行税收政策给予扶持,对阳江市急需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完善区域生态产业链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水泥等企业构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系统的政策;制定鼓励企业搬迁入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落实火电厂脱硫补助政策,促进脱硫工程的全面实施;建立主要大气和水污染物总量配额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制度;制定鼓励企业发展清洁生产、环境标识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的政策;制定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及农产品绿色认证的政策;制定鼓励老旧机动车提前报废的政策等。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各级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通过政策引导和优惠措施推进社会多元主体投资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制定分区域污水、垃圾处理费下限标准,严格规范排污费征收制度,实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收费制度,对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给予用地和用电上的优惠。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的服务、价格、质量、成本监管体系和特许经营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强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三)完善环境管理机制。一是完善综合决策机制。阳江市政府应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组织制定重大环境与发展政策,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专项规划,并将这些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时开展对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出并实施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二是加强环保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强化环保考核制度,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因决策失误、未正确履行职责、监管不力、造成环境质量明显恶化、生态破坏严重、人民群众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三是健全环境应急机制。建立负责协调环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应急领导机构和综合协调机构,在环保系统内组建应急指挥部和应急小组,建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物资保障机制,确保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资供应。四是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制度。完善环保监督员制度、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制度、公众参与综合决策制度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五是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特别是环境监管能力、环境信息能力、环境宣教能力等,建立健全相应管理机构,充实人员和装备,将其工作经费纳入市政府财政预算。加强阳江市环保部门环境监察、信息、宣教等机构建设,综合提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推行标准化建设,充实人员与装备。
(四)加强技术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动环境保护建设健康发展。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经济建设由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有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市环境信息中心的架构和市环保局已建成的局域网基础上,设立县一级环保局的信息化机构,实现与市政府政务网、市环保局政务网联网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