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化图书馆 > 文献资料 > 学述讲坛 > 资讯内容
论康雍乾盛世
发布时间:2008-06-24

 

中国人民大学 戴 逸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论康雍乾盛世》。康雍乾时期,一共有134年。从康熙1662年继位,到 乾隆1795年退位,一共是134年,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时间很长,历史内容非常丰富,人物事迹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今天我只能非常概括、非常简略地谈一些要点。
  一、康雍乾时期的成绩
  康雍乾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有很大的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强大,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国家的统一大大地巩固、大大地加强,所以形成了康雍乾盛世。
  我个人的估计,康雍乾时期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到了最高峰,而且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 的,这和传统的估计不同。康雍乾时期134年里,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没有哪一个 朝代能够比得上。我们常说中国最繁荣的是汉朝、唐朝,但是我认为康雍乾时期发展的高度要远远超过汉唐。
  中国封建社会是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是衡量国家实力,国家发展的主要标志。康雍乾时期 ,到乾隆时候,18世纪末,中国的人口达到3亿,这是有正式的人口统计的。中国从乾隆初 年,就开始有比较正规、比较准确的人口统计,到乾隆末是3亿人,到道光时是4亿人。我们 以往说的4万万同胞,就是道光时的数目,鸦片战争时我们中国有4亿人。耕地面积,在乾隆 时有105亿亩,粮食生产有2040亿斤,当然这都是估计的数字,很难有准确的数字。这种 生产规模、生产总量是史无前例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达到这样高的经济水平,能够生产养活 3亿人口的粮食。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数字,从汉代以来就有记录,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人口 数字最高是7000多万人,记录在案的,宋朝、明朝达到了7000多万,也有人估计实际数目可能还多点,有人估计达到1亿以上了。即使是1亿以上,比起乾隆时期的3亿还是差得很远了 。我们知道有多少人就要吃多少粮食,3亿人必须有能够维持这样多人口的粮食生产,它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人口数字,因此农业生产必然也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朝代。如果说是1亿 人的话,也要超过3倍,农业生产必须要超过3倍,才能养活3亿人。因此我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数量最高的时期,应该说它的经济发展是最高的。从横向来比较,跟全世界来比 较,当时全世界的人口是9亿人,中国占了3亿,9亿人分布在几十个国家、地区,当时像欧 洲最先进的英国,18世纪只有1600万人,跟中国比是小巫见大巫,不能比;法国才2800万人,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美国就更少,400万人。当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一个是我们中国,3亿,另一个是印度,14亿。所以中国的粮食生产当时是全世界各个国 家最高的,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也很高。当时有个英国农学家叫巴罗,18世纪末跟随英 国的马嘎尔尼使团到中国来。他考察了当时的中国农业,认为当时中国农业技术水平是很高 的。他说在中国播种1粒麦种可以收获15粒,而英国当时在欧洲是农业水平最高的国家,播 种1粒麦种只能收获10粒。因此中国的农业技术水平是很高的。法国学者谢和奈在《中国的现代化》这本书里说,18世纪中国的农业达到了发展的高峰,由于农业技术、农作物品种的 多样化和单位面积产量之高,中国农业在近代农业科学出现以前,是历史上最科学最发达的农业,所以中国农业在全世界产量最高、最多。因为它要养活3亿人,养活全世界三分之一 的人口,必然是产的粮食最多。康雍乾盛世在手工业方面的发展也是非常高的,像棉布、布匹。苏南的布匹是行销全国的,衣被天下,而且还对外出口。当时南京的布是对外出口的。 另外丝绸、丝织业发展也非常高,苏州、杭州、南京、广东、四川已经产生了手工工场,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康雍乾时期的材料就很多了,最典型的是道光时期的材料,说是 南京的丝织机户,私营的丝织资本家,有的拥有五六百张丝织机,可能雇佣的工人就有一两千人。在采矿业方面,全国的煤矿很多。北京西郊,就是现在的门头沟、房山这一带小煤窑 非常多,乾隆的档案里面就提到了西山一带的小煤窑有273处之多。当时北京城里都烧煤。
  云南的铜矿规模很大,因为国家制币,就是用的铜钱,需要量非常大,由国家借给资本来开采 。全省的手工产铜的工人和他们的附属者,还有小商小贩,一共有几十万人,在全世界都没有这样大的矿产规模。手工业方面,中国可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所以保罗·肯尼迪在《大 国的兴衰》这本书里说,1750年,乾隆中叶,中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8%, 将近三分之一。而当时全欧洲只占232%,比中国少得多,英、法、德、俄、西班牙、奥地 利、意大利等整个欧洲,才占232%。所以康雍乾时期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在全世界也是首 屈一指的,因为中国地方大,工业总产值是很高的。但是这种情况很快就被产业革命以后的西方国家赶上了,而且大大地超过了,到1890年中国就从32%跌落到只占62%150年的时 间跌落得这么快,而欧洲上升到62%。可见19世纪,一个世纪里,中外企业竞争激烈,发展 速度悬殊,差距迅速地扩大,中国经济力量一落千丈。另外市场贸易方面,中国在乾隆后期工农业贸易总值大约有45亿两,主要是国内贸易,国外贸易很少。而英国主要是国外贸易,英国在1792年,相当于乾隆后期,已经是全球性的贸易大国,它的海外贸易总值折合中国 银两17亿两,比中国少三分之一。18世纪全世界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一共有10个,中国 占了6个,就是说城市发展的程度,中国也是最高的。中国6个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是北京、 南京、苏州、扬州、杭州、广州。而世界上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还有4个:伦敦、巴黎、日 本的江户(就是现在的东京)以及伊斯坦布尔。所以中国大城市的数目也是最多的。从经济上 来说,康雍乾时期的中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比不上的,而且也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
、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是经济上的状况。
  政治上,康雍乾时期也有很多成就,一个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巩固了中国的统一,组成了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现在中国的版图。中国现在的版图,960多万平方公里基本上是 那个时候形成的,所以我们是继承了康雍乾时代的遗产。我们看看清朝刚刚入关的时候,中 国的局面是个什么样的呢?清朝入关以后,它就占领了北京、北京附近、华北地区、黄河流 域。而南方长江以南是南明,明朝的残余势力。清朝的第一个皇帝顺治,打了18年,平定了 南明,统一了南中国。接着就是吴三桂等三藩割据,整个长江以南都是他们的,一直打到四 川、甘肃。当时清朝也是岌岌可危,三藩之中吴三桂兵强马壮,很强大。而台湾在郑成功收复以后,郑氏集团也没有统一在清朝的中央管辖之下,所以南方在康熙以前是割据的局面。

  北方主要是蒙古势力,当时的蒙古分成三个部分,一个是喀尔喀蒙古,就是现在的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是一部分,这是漠北蒙古。另外是漠南蒙古,是我们现在的内蒙古自治 区。还有一部分是西蒙古,是在现在的新疆。当年新疆地区,特别是北疆,主要是蒙古人,现在好多是汉人、哈萨克人、维吾尔人,蒙古族反而少了。当年的新疆是准噶尔蒙古最为强 大,它的军队曾经打喀尔喀,把整个外蒙都给吞并了。一支军队打到黑龙江,还往南打到热河,就是围场这一带。另外青海也在它的控制之下。西藏因为宗教原因,也受准噶尔的影响 ,因为准噶尔蒙古跟达赖喇嘛的关系非常好。往西其势力扩大到哈萨克,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中亚地区都在它的控制之下,维吾尔当时已经被它征服,所以准噶尔的势力非常大, 它占领的地方比清朝占领的还广大。当时康熙统一中国的最大的劲敌是准噶尔,《康熙王朝》电影里不是说平准噶尔吗?确实如此,康雍乾时期最大的一个敌人就是准噶尔蒙古。三朝 经过七八十年的战争才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准噶尔问题才能谈得到中国的统一,要不然究竟是谁来入主中国还很难说,最后是康雍乾胜利了。经过70年的战争,战争过程很复杂,是 长期激烈的斗争。康熙统一了南方以后(那是在康熙二十多年的时候),北方有两个大的问题 :一个是俄罗斯的入侵,俄军越过了乌拉尔山,向西伯利亚扩张,因为西伯利亚基本是无人地区,人很少。它派几十个哥萨克往东如入无人之境,半个世纪就扩张到了太平洋、鄂霍次 克海,又往南窜入黑龙江, 在黑龙江许多地方建立据点威胁中国。另一个是准噶尔问题,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因为俄罗斯人少,它要从欧洲过来,往往100人、200人,几百个人。准部的根据地定在伊犁,与现在的伊犁距离较近,它控制的地方非常大,它自己本部有60万人 口,全民皆兵,战斗力很强。当康熙解决了三藩之乱,平定三藩,又解决了台湾问题,收复台湾后,立即把战争重点转移到北方。跟俄罗斯在黑龙江打了两次仗,打败了俄罗斯,然后 进行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东边的划界问题。按照当年的《尼布楚条约》,我们的地方很大,后来到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又把中国100万平方公里 的领土割掉了,割去的领土相当于法国和德国面积的总和,当然,这是后话。康熙解决了俄罗斯的问题,把准噶尔锋芒遏制住了。但是康熙没有完全解决准噶尔问题,因为当时要出兵到新疆,困难程度我们现在难以想像,当时也没汽车、没飞机、没火车,军队都要步行,要
带粮食,粮食的运输是个大问题。当年打仗最重要的问题,是粮食问题、后勤问题,后勤供 应不上,所以康熙没有完全解决准噶尔问题。到乾隆的时候,一方面国力更强大了,另一方面准噶尔内讧。所以乾隆是乘虚而入,解决了准噶尔问题,收复了伊犁,真正地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打败了准噶尔,西藏才归复中国。康雍乾时期,完成这样一件事情,花了七八十年的时间,也就是打仗打了七八十年的时间,当然是断断续续,这是个很大的功绩。没有这一段,没有康雍乾这个时期的统一,那么不久以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国肯定是要分崩离析的,也就没有现在的中国,不会有现在中国这样一个56个民族的统一的民族大家庭。到后来帝国主义来侵略我们,我们各个民族都能团结起来对付侵略者。如果还像康熙以前,南方和 西北都是割据的势力,那帝国主义进来以后很容易地就把中国肢解了。但是经过了康雍乾时期,经过了统一,把各个民族凝聚起来,帝国主义侵略进来,我们才有团结的力量来对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是康雍乾时期对中国的一个很大的贡献。毛主席、周总理都多次提到我们是靠着康熙、乾隆吃饭,确实是这样的情况,靠那个时代的遗产,历史的遗产。这是第一个问题,康雍乾时期的成绩。
  二、康雍乾时期的政策
  明清之际,长期战乱,从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到明清之间的战争,经过几十年的战火,中 国的经济破坏、人民流亡、人口减员、土地荒芜,非常严重。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明朝万历年间人口已经达到一亿几千万了。经过这一段以后人口大量减员,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人心 思治,那个时候老百姓想的就是不要打仗了,赶快过太平日子,渴望有个安定的环境。所以康熙在平定三藩以后,虽然继续跟准噶尔作战,但都是在边疆地区作战,中原地区100多年 没有战争,这对中国、对康雍乾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100多年太平,中国历史上 还很少有这么长时间的安定局面,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刚才我讲康雍乾时期的经济发展到 了最高峰,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而康雍乾三朝的政策又能够适应当时形势的要求,适应人民的要求,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康雍乾三个皇帝都是比较英明的,首先一条是清朝努力学习汉族的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清朝 是满族入主中原,比汉族要落后。它的文化、它的经济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但是它肯于学习、善于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吸收先进的文明,这跟元朝不一样。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 权,居处迁徙不定,曾想把整个中原地区都变成牧场,那样就不行。清朝虽然进关后也实行了一些野蛮的制度,像圈地,这表现了满族的落后的东西,但是圈地很快停止了。它在农业 方面奖励垦荒,开垦荒地。因为当时人死的很多,大量的减员,荒地很多。奖励垦荒,规定开垦荒地,凡没有种子的给你种子,没有耕牛的借给你耕牛,没有房屋的给你盖房子。而且 免科,就是免田赋。10年之内免科,或者6年之内免科。就是10年不交税,6年不交税。地方官在当地垦荒有成绩的,可以升官。实行更名田。什么叫更名田呢?就是明朝的藩王占地非 常多,明朝皇帝的子孙一个一个都分封在各个地方,福王、桂王、唐王等许多王,分封到一个地方就占老百姓的地,所以皇室占地很多。在明清之乱以后,这些藩王死的死、逃的逃, 这些地成为无主地,政府就把这些地都分给老百姓,分给原来种这些地的佃户,作为他们自己的产业。全国的这类土地很多,实行更名田等于是土地改革,把大量土地都分到老百姓手 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很有作用。另一个在水利方面,清朝特别重视水利,治理黄河、淮河、永定河、运河、浙江的海塘,这几个工程,都很巨大。黄河因为在明清两代经常决口,危 害非常大。康熙年轻的时候就把三件事放在心上,一件是三藩;一件是河务,河务就是黄河的事情;一件是通漕,通漕运,漕运是运河的事情,就是要把南方的粮食通过运河运到北方 ,供北京官吏士兵食用。康熙命人把这三件事写在宫里的柱子上,每天都看,其中两件是关于水利的:通漕、河务,河务是黄河与淮河,通漕是运河。还有一个是三藩,吴三桂,这三 件事念念不忘,来提醒自己要抓这些大事情。他重用靳辅,这个人是个水利专家,他长期在黄河流域工作,积累了很多治河的经验,在他的治理下,很有成效,达到了“水归故道,漕
运无阻”的效果。“水归故道”,就是黄河的水回到原来的河道里边去,不让其泛滥。“漕 运无阻”就是运河里边运的漕粮没有阻滞。雍正、乾隆时候继续大力地治河,在水利方面花的钱非常多,有的时候一年的河工费用,数量相当于一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就是拿国库 收入的三分之一来治理河流、水利。各地方修建的各种小型的水利工程也很多,江南地区、四川地区,以及陕西都在挖井,挖了几万口井。由于大搞水利,所以农业生产得以发展。另 外,提高农业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十分关键的措施就是推广农业高产作物,推广种白薯、种玉米、种花生,这几样东西是新作物,都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引进的,是美洲的土 产,在明末传到中国来了,但是没有推广,还没有很普遍。到了康雍乾的时候大量推广高产作物,这些作物的优点一个是产量高,种小麦一亩只能收100斤、200斤,而种白薯、玉米,可以收上千斤、几千斤,产量高了。另外这种作物耐旱,土质也不要求非常高,而且适于在 山区种植,所以粮食产量大大地增加。刚才我说能养活3亿人口,可能不推广这种高产作物 ,就到不了3亿人口、4亿人口,这是很重要的。乾隆对推广高产作物是非常热心的,下了好 几次谕旨要种白薯。福建有个老人叫陈世元,到全国各地去推广白薯种植方法,指导如何育秧成活,很感动人。重视农业还表现在大规模地移民,就是从中原人口密集的地区向边疆空 旷的地区移民,主要是向东北、台湾、蒙古、新疆、西南移民。过去这些地方是地广人稀。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才十几万人,康熙收复时也不到20万人,到200年以后就发展到了200万人,增加10倍,主要是从闽南移民去的。东北原来也是地广人稀,沈阳、铁岭、开原以北全部是森林。当年外国传教士张诚跟着康熙到东北去,据他记载,一过铁岭、开原,没有 城市,没有人,只看见森林、沼泽、野兽,现在全是农业。康雍乾时期,虽然这个地方名义是封禁的,是禁区,因为那是清朝龙兴之地,清朝发祥之地,但清朝政府仍然采取鼓励移民的态度,所以老百姓自发地往东北跑。所以穷人有一句话叫作“闯关东”,穷人没有办法活了,在关内地少人多,就跑到东北去,所以现在东北人原籍都是山东、河北的。另外到内蒙去,去内蒙叫作“走西口”,这都是穷人往边疆移民。明朝时内蒙没有汉人,现在汉人人数超过蒙古人。当年新疆一个汉人都没有,现在乌鲁木齐这一带包括伊犁有许多汉人。随着汉人的移居,这个地方的生产方式也在改变,原来都是游牧民族,现在游牧跟农耕相杂,半农半牧,这些都是在康雍乾时期开始改变的,边疆地区发展也是在这个时候。还有西南实行改土归流,雍正实行改土归流以后,把西南地区土司全部改成州、县,跟内地一样。原来都是土司,土司是世袭的,朝廷没办法改变他的世袭,它是个独立王国。雍正实行改土归流,把土司制度取消,全部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流官管理,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这样很多老百姓,湖南的、湖北的、四川的老百姓往西南移动,因此西南的农业也发展起来了。这是农业方面的一个重大的改变。另外还有赋税制度改革,清朝的赋税制度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地丁合一。地丁合一就是把土地税跟丁口税合在一起,按照土地多少来征收。这个地丁 合一变化过程很复杂,很漫长,简单地说就是取消了丁口税、人头税。古代有一个人就要征
一个人的税,现在你生的人多少跟赋税没关系,你占土地多少就纳多少赋税。这个政策对老 百姓来讲是件好事,穷人人多可以不纳税,富人人少但占土地多,得多纳税,就是取消了人头税,而且永不加赋。清朝有个祖制,永远不增加赋税,规定了多少,以后永远按照这个税额不再增加税收。当然执行过程中有种种变形,那是另外的事。还有经济减免赋税,清朝康雍乾时期,减免赋税特别多。康熙在位前40年一共减免了9000万两赋税,9000万两赋税相当 于当时全国3年的收入,当时每年大约有3000多万两银子收入,也就是说全国的国库收入将 近3年免掉了。乾隆免税更多,乾隆一共在位60年,其中有4年不收赋税,普免钱粮,一年的 赋税整个不收。除了这4年普免钱粮,另外零零碎碎免钱粮的,或者因为灾荒免钱粮的很多 。就这样国库钱还很多,乾隆晚年国库的存银有7000万两,7000万两相当于两年的国库收入 ,就是两年不收税也没关系,存了这么多的银子。所以乾隆经常说,我库里的钱太多,用不完怎么办?他愁用不完,他也没有现代的工程投资,也不能开工厂,也不能造铁路,没有投 资干什么呢?他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修城,各地方修很多城池。另外造宫殿,圆明园、避 暑山庄,北京的市政建设、街道、庙宇、衙署等等。他是以工代赈,和历史上的大兴土木有很大的区别。古代的大兴土木是无偿地服劳役,大家去做工,不给钱的。乾隆是雇人,出工 钱,老百姓受惠。所以对大兴土木还要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的大兴土木都一样的。还有搞河工,黄河工程、运河工程,都是巨大的工程。
  清朝政治上还有一个很成功的政策,就是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满族入关以后对西北用兵,跟 准噶尔打仗,用军事力量来平定割据势力,这完全是必要的,战争也是很激烈的。但是另一方面,满族本身是少数民族,所以它更加理解少数民族的心态,理解少数民族的要求,它制 定的政策更多地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特点,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汉族做不到。所以清朝时长城失去了作用。长城原来是汉族防止少数民族入侵的一个工事,康熙皇帝说我不用长城,我 用人心,人心就是我的长城。笼络少数民族的心,团结他们,这一点是与过去非常不同的。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满族入关时人很少,只有几十万人,当时 汉族就有上亿人口了,至少按照记录有7000万了。那么多的汉人怎么被几十万满人征服了呢 ?毛主席曾经向范文澜同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清朝入关的时候60万人口,怎么能够征服7000万人的明朝?我想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但是我现在没有时间,将来空闲一点再研究罢。这是毛主席60年代跟范文澜一次谈话里面讲的。恐怕其中一条,满族历史上团结蒙族, 这是很重要的。当时蒙古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也是最强的少数民族。清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方针有两句话,叫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修其教不易其俗”就 是管理其宗教而不改变其风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就是整顿其政治而不改变其特点。清朝在各个地方都设立了行政管理机构,这是跟历史上不同的。历史上汉唐也曾经统治到新疆, 统治到东北,统治到西南,但是当年的统治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时间很短。汉武帝、汉宣帝几个皇帝对上述地区的统治到王莽以前就结束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唐朝到武则天、唐明 皇以后,对西域的统治就结束了,统治的时间很短。另外一个,设立都护府,是设立军事机构,不是行政机构,不是个长期的实际管理机构,行政管理仍然是当地少数民族头人,他们 的领袖。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那个时候跟中央的关系、跟内地的关系是非常松散的,甚至长时期是对立的。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大的斗争是农业民族跟少数民族、游牧 民族之间的斗争。同志们学习中国历史都知道,汉朝跟匈奴、鲜卑,唐朝跟突厥,宋朝跟契丹、女真、蒙古,历史上是长时期的农业民族跟游牧民族之间的斗争连续不断,这对我们历 史的发展影响极大。但是到清朝康雍乾时期改变了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各地方设立行政机构,而各地方设立的行政机构又不一样,根据各地方的情况因地制宜。东北和伊犁是实行将军 制,都设立将军:黑龙江将军、盛京将军、吉林将军、伊犁将军,设立将军府,因为这些地方军事斗争比较频繁。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干脆改成州县,跟内地一样。蒙古地区设立盟旗 ,现在内蒙的盟旗都是清朝时设置的,这个盟旗也是依照内地的州县,但是又不一样,它的上层都是蒙古的王公,这是为了照顾他们,团结他们。而维吾尔一带设立伯克制,那个地方
原来实行的就是伯克制。在西藏是尊重达赖喇嘛,派驻藏大臣。所以各地方根据不同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机构。我们现在跟香港是“一国两制”,我看中国清朝是“一国多制”。根据当地特点来设立制度,这样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紧密关系,和边疆地区的关系也逐步地加强、逐步地巩固,形成了中国的多民族大家庭。所以我前面提到近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全民族团结一致反抗外来侵略,都认同中国,如西藏抗英、台湾抗日、东北抗日,甲午战争时抗日、云南抗法,许多少数民族都参加反侵略的斗争,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个恐怕也是康雍乾时期的一个很大的功劳。
  文化上康雍乾时期实行尊孔重儒的政策。尊重孔子,重儒教,崇文兴学,大规模地编印了很多图书,举办了很多大规模的文化工程。盛世修典、盛世修史,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优良的传统。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像《全唐诗》900卷,把唐朝的诗全部收集起来,一共是48000首。《康熙字典》收了57000字,这是中国收字最多的也是最规范的一本字典,这些都是精品。《皇舆全览图》,是康熙年间请西方传教士在全国普遍测量地形后绘制的。这个《皇舆全览图》在当年,在18世纪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地图,是经过实地测量,持续地工作了10年绘成的,在地图测绘史上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有一张地图,就是指的这张。但是电视剧的表演有点离谱,它说是康熙初年有一个叫周培公的人查了许多古书编的,这是编造的。因为编这样高水平的地图,古书上是查不到的,而必须实地测量。康熙初年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地图的,康熙初年还没统一中国呢,不可能到各地方去实际测量,也不可能产生一张水平高的地图,必须要到康熙晚年打败准噶尔,才能到全国测量,包括到西藏、台湾去测量。而且它是由西方传教士编的,西方传教士里面有水平很高的科学家。康熙不惜重金派科学家出去到全国去测量,这样才能够出现如此大范围、大面积、非常准确的地图。雍正的时候刻印了《古今图书集成》,这是一部大的类书,按内容分类,收集古代书籍共1万卷,是由陈梦雷主持的。乾隆时候完成了《明史》。《明史》修纂从顺治开修了90年,当然顺治时候还没有正式开始修,只是成立了机构,发布了一道谕旨,要修《明史》,就要征集各种资料,因为当时打仗,所以还顾不上修。康熙初年也是打仗,也来不 及修。到了康熙中叶才认真地修史了,这就是盛世修史。主纂者为大学者万斯同。万斯同不当清朝的官,但是愿意参加修历史,他是明朝的遗民。在修《明史》的过程中,万斯同的功 劳最大了,当然后来还有王鸿绪,还有张廷玉等人,他们一起修成了《明史》,用了90年时 间。乾隆时候又编《四库全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收入图书3500 种,存目6700种,正目跟存目两类,一共有将近1万种。这部书字数太多了,当时条件不能印,印的工程太大了,只能抄写。动用了两三千人抄写了7部《四库全书》,字迹非常工整 。北方存放了4部,南方有3部。北方存放在沈阳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故宫的文渊阁 、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南方存放在杭州的文澜阁、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一共7部 ,现在有好几部已经毁掉了。国家图书馆分馆前这条街叫文津街,为什么叫文津街?就是因为国家图书馆存有一部分——文津阁《四库全书》。这部书原来在避暑山庄存放,后来从避 暑山庄搬到北京来,藏在北京图书馆,所以这条街改名文津街,就是因为国家图书馆分馆是存放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地方。当时还有许多文化工程,像《十三经石刻》,蒋衡手写的 ,现在存放在国子监里边。还有满文《大藏经》,是很大的文化工程。
  三、康雍乾盛世中的阴影
  第一,中国是个大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因此工农业生产的总值超过世界各国,当时没 有一个国家有中国这么大。美国那时候很小,它18世纪刚刚建国,开始建国时只有13州。中 国的国家大,人口的基数也大。尽管我们生产总值超过世界各国,但人均占有的资源、人均占有的产量要低于西欧。当时英国有1600万人口,每人平均占地10亩以上,还有很多荒地,占不了那么多地。而中国人均占地只有35亩,少三分之二。所以是地少人多,人满为患,这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中国农民精耕细作,非常勤劳,也非常穷困,在一个单位面积上投入更多的劳力,以求生产更多的粮食。因为人均的占地面积少,所以乾隆时代中国农业人均粮食产量比英国要少一半,农业生产率大大地低于英国,这一点就意味着农民穷困,没有力量购买更多的工业品,买不了那么多的工业品,就难于形成一个广大的市场,限制了工业的发展,所以农村的穷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当时英国的情况,农民很富有,所以农村跟城市的贸易很兴旺。而中国的贸易有个特点,就是农民把粮食售给城市,换的银子用来交租而不是买工业品。中国真正的工业品下乡,在康雍乾时代是很少的,这是约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第二,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到了康雍乾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更 加厉害了,变本加厉。因为康雍乾时期的专制主义,跟当时中国的版图广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多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有关系。与此相应,要整合这个广大的地区,要把不 相同的利益、不相同的意志、不相同的民族的风俗习惯整合起来,整合成一个国家,需要中央集权。没有中央集权,中国这个版图这么大的国家,经济的差别又这样大,能整合到一起 吗?没有个强有力的中央,怎么能整合到一起?那就要分崩离析,天下大乱,谁也不听谁的,地方割据,没有中央的权威。所以高度的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状况相适应,但是这种体制不适于大众的参与,民众参与不了政治。不像欧洲开始有议会了,开始有制宪会议了,城市开始有市民阶级出现了。缺乏民众的参与,这样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且权力的高度集中,也缺乏约束和制约的力量。
  康雍乾时期,商品经济是相当发达的,这样就容易滋生出权钱的交易。所以康雍乾时期贪污 腐化是非常严重的,惩治的力度也不可说不大。乾隆时候有一年甘肃发生个赈粮案,涉案官吏,知县以上杀掉了56个,包括总督、巡抚、藩司、臬司,当时省的主管许多被处决,知县 以上56人判死刑,充军的几十个。我们知道清朝时的官是很少的,不像我们现在的官的副职 很多,它没有副职的。清朝知县没有副知县,就只有一个知县。就一个甘肃省,而且当年甘肃的县没有今天这么多,杀掉的和充军的有100多人,弄得甘肃省都没官了。惩治的力度这 么大也没有用,最后照样出了个和申,大贪污犯,
所以这也是当时政治体制上的大问题。
  第三,重农轻商。清朝重视农业,刚才我讲了。现在在故宫里还存着一种档案,叫粮食雨水 档案,记载着清朝每个县每个月要向中央上报的当地粮食价格,米多少钱,上等米多少钱,中等米多少钱,麦子多少钱,豆多少钱,种种粮食价格。雨水情况,下雨没有,下了几场? 收成问题,一成、两成、三成,每个月要呈报一次,可见清朝重视农业的程度。皇帝要经常了解情况,他考虑的是,下雨没有?粮食贵不贵?乾隆皇帝写了几万首诗,最多的就是问各地方下雨的情况怎么样。他非常关心农业,但是很轻视工商,这与西方国家不一样,压抑工商 ,怀着传统的偏见,不给工商业足够的发展空间。对有的行业加以垄断,比如盐、对外贸易等。另外有的时候禁止开矿,有的时候放松,这是怕矿工聚在一块要闹事,不太平。所以轻 视工商业,不给工商业以扶植、支持,不鼓励工商业,搞对外贸易也是不允许的。
  第四,中国封建社会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康雍乾时期尤其严格。康熙时候四口通商,全国允 许四个口岸可以和外国通商。乾隆时一口通商,只允许广州一个地方通商。就像我们“文革 ”以前也是广交会可以通商,其他地方不能通商。康熙时候还允许传教士到中国来,带来了 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数学、历法、地理、物理、化学、医学等,多得很。雍正时候就把传教士通通驱逐出去。乾隆时候就保留了几个传教士:会绘画的郎世宁、搞建筑的蒋友仁、天文学家王致诚,另外还有些人留在中国搞天文。西方商人可以到中国来,但是限制在广州一口,只能到广州。中国商人很难出国。虽然中国商人也有出国的,但出国的限制很厉害,对船的尺寸有严格规定,特别禁止带铁器。不准带铁器就麻烦了,烧饭的锅不许铁制,只能用砂锅做饭。也不能带斧头、刀等,如碰上海盗就只能束手就擒。对出去的时间也有严格的限制,过了时限回不来就永远不要回来了。带的商品种类也有限制,米不准带,粮食不准带,书籍不准带。书是向外国传播中国文化,是好事,也不准带。福建有个华侨,在外国住了很长时间,20年时间。这个华侨在印尼是个居民领袖,英文叫作加毕丹。20年在国外,而且当了加毕丹,他思念故乡,携眷回到中国定居。朝廷说他长期在外“甘心从贼”,被判了刑,家产充公,本人流放黑龙江,妻儿作为奴婢。这么对待华侨,就是怕中国人跟外国人接触,中国汉民跟外国人接触以后会造反,造成不稳定的因素。所以他的对外政策十分糟糕,而且自以为是天朝上国,自我封闭,自我满足,不肯睁开眼睛看看世界,不肯了解世界的情况。即使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也不知道英国在哪儿,法国在哪儿,有多大,根本不了解,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想知道,谁也不可能知道,完全是在封闭的、孤立的小天地,昏昏然、懵懵然地过日子。1793年英国使团到中国来,使团团长马嘎尔尼,这是个很有名的使团。他是抱着向中国要求通商的目的来的。英国是非常重视跟中国通商的,因为中国是东方一个最富最大的国家,英国想打开市场跟中国通商。使团庞大,700人乘坐好几艘大船,带了大批礼物——600箱礼物。带来的礼物是什么呢?为了炫耀他们的科学成就,带着最先进的科学仪器——天文仪器,装在圆明园一间大屋子里,装了一屋子。但是乾隆本人和那些官僚们并没有重视这些。除了天文仪器外,还有兵器、军舰的模型。军舰模型应该是会引起他们注意的,这是武力,但也没有引起注意。乾隆认为,这些科学仪器是英国在炫耀,我们应该告诉英国,你这个没什么神奇的,中国应有尽有,也能制造,这完全是瞎话了。所以中国本来有一个接触外国先进文化的非常好的机会,但是没有抓住。这个机遇丧失了,失去了一个放眼看世界的很好的机会。
  第五,康雍乾时代发生了很多文字狱,以言论文字罪人,判人重罪,使得知识分子不敢谈政治,不敢谈现实,窒息了自由活泼的思想。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是相当发达的,但是以后不行,这是因为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科举制度,重视八股文章,钻研儒家经典,把自然科学排斥在知识领域之外,不认为它是知识。考科举没有考自然科学的,以前有个算学科,后来连算学科也取消了。康熙本人虽然是很爱好自然科学的,跟着传教士学习自然科学,数学、物理都有相当高的造诣。但仅限于宫廷中,并没有影响到社会上去。社会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和自然科学格格不入。这个时期国外自然科学正迅速发展。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已经是牛顿的时代,科学突飞猛进,学习研究自然科学形成西方的社会风气,科学极大地普及。而中国的知识分子还在钻研古代的经典,不知自然科学为何物。编《四库全书》的时候发现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十本数学书,由戴震进行整理。中国的古算虽然很兴盛,但这是古算,跟现代算学不一样。所以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
  我们一开始讲了康雍乾时代的成就,盛世辉煌,但是辉煌中间潜伏了许多阴暗的东西。当时 世界是什么情况?18世纪的时候,乾隆的时候,英国正发生产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是一种划时代的发明,使得人类摆脱了对自然能源的依赖,这样才能有工厂,产生工厂制度,生产力突飞猛进地提高。法国发生了启蒙运动,一大批先进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 狄德罗、卢梭等鼓吹博爱、平等、自由。18世纪末,又发生了法国大革命,1789年,也就是 乾隆五十四年,法国大革命扫荡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开辟了资本主义新时代,欧洲从此 进入新时代了。而中国尽管康雍乾盛世时生产总量、综合国力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但中国的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最近美国出版一本书《白银资 本》,把中国的1817世纪,说成是世界的中心,这本书现在国外很风行,说当时美洲产的 白银全部流到中国来了,这样说未免有点夸大,但迟至18世纪中国仍是世界上的强大国家。 当时,中国对外贸易每年都是出超,每年都有赢余。中国的白银量不断地增加,货币量也不 断地增加,中国商品经济也是在白银的刺激之下迅速地发展。但是中国没后劲,缺乏后劲。所以刚才我讲的这是阴影,没有持久的前进的动力。一个传统的国家要进入近代社会,是政 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应该说有许多方面要齐头并进,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进入近代化的轨道。康雍乾时期,中国虽然出现了近代因素,但是还有许 多滞后的东西,拖后腿的东西。这些滞后的东西阻碍社会的前进。只有改变这些滞后的因素,只有对当时的制度、政策、观念进行一次大幅度的改革,才能够解放生产力,才能迎接产 业革命的到来。但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滞后因素。社会上的落后的东西有极大的危害性,人们习惯已成,又没有见到更先进的东西,还认为是好东西。没有认识到现实的体 制、政策、观念的落后性和不合理性一定要改变,当时的人们,包括最先进的知识分子没有这种认识,也缺乏比较,他们封闭在一个天朝上国的幻梦之中,不了解外国情况,不看看世 界的情况。当时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就不一样了,那时许多外国传教士到中国来了,他们有个制度,传教士都要向罗马教廷写汇报,汇报看到的情况。所以现在在罗马教廷里面有很多关 于当时中国的材料、档案,这些档案是用拉丁文、葡萄牙文写的。当时西方已经掀起了一个学习中国的运动,认为中国有很多好东西。但是中国对西方毫无了解,中国也有留学生,是
外国传教士带出去的,这些人在中国默默无闻,连名字都不知道。我们是从梵蒂冈的档案中 知道他们的。其中有几个学生见到过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宰相杜尔阁。这些留学生的文化程度很高,当时中国正在编《四库全书》,理应网罗这些人才,他们就住在北京郊区,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请来编书,因为当时没有人知道他们。中国的闭关主义害死人,耽误了中国多少事!历史是无情的,当你一旦在近代化的起步点上落后一步,就步步落后,因为你所 丧失的不仅仅是时间,而且也丧失了近代化的条件。其他国家抢在前面实现近代化,反过来变成中国实现近代化的障碍,因为其他国家抢在前面占领了制高点,中国就上不去了。例如 ,中国跟日本的近代化起步时间差不多,日本的明治维新跟中国的洋务运动时间是相同的。但日本抢前一步,反过来打中国,甲午战争把中国打得大败,勒索赔款25亿两,25亿两 相当于日本当时6年的财政收入,它一下子从中国得到那么多赔款!所以当时日本人说钱这么 多,我们都不知道怎么用了。日本政府就利用这些钱来扩充军事、投资教育、开工厂。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去了,中国就什么也没有了。中国原来有这么深厚的底子,是这么强大的国家,后来衰退到如此地步,这值得我们深思,从康雍乾时期可以总结很多经验教训。当然 ,落后就要挨打,甲午战争日本打了中国,八国联军更是占领了北京,赔款4亿,比甲午战 争还加1倍。中国还受得了吗?不是民穷财尽了吗?怎么搞近代化?所以一步落后就步步落后。直到上个世纪,即20世纪,成为革命的世纪。落后挨打当然是坏事了,但反过来也刺激了中 国人的觉醒。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起来闹革命,经过艰难曲折的路程,现在我们终于摸索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能够摸索到实在是不容易 ,现在改革开放20年了,初见成效。我们的建设成绩虽然很辉煌,但是离我们的目标,离一个国家的全面的复兴繁荣还有很长的道路。所以回顾过去,我们珍惜现在。展望将来,我们一定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要在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努力前进,来建设我们繁荣、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问:我提一个问题,你能否评价一下在我们现在的影视屏幕中所表现的康雍乾盛世?
  戴先生:历史跟艺术是不一样的,历史讲求的是真实性,不能有丝毫的虚构。艺术,电视剧,它允许虚构,而且必须有虚构。但是艺术的虚构也是有条件的,它是在不严重违反当时历史情况之下的虚构,不能够严重违反历史真实。我感觉到现在的电视剧,当然有些电视剧也是希望能够表现当时的历史状况,像《雍正王朝》啊、《康熙王朝》啊,它有这种主观的意图。因此它写的东西,大的轮廓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写的,但是其中很多内容是虚构的,有许多虚构超出了范围。比如《康熙王朝》,表现收复台湾的时候,写郑经跟康熙作战,那是错误的,因为郑经当时已经去世了。当时跟康熙对抗的是他儿子郑克塽,郑克塽当时年纪还很小,主要的主持是刘国轩,影片里也有这个人,主要是他。在电视剧中最后郑经战败自杀了,这违背了历史真实,因为郑经没有对抗康熙,他更没有自杀,老早就病死了,这一类东西严重地违背了历史
事实。还有一种是对历史事实缺乏了解,知识不够。比如孝庄太后到东陵去,她自己说我去看看我的老祖宗,这就不对了。东陵葬的是她的儿子顺治,她的老祖宗都葬在东北,包括她丈夫也葬在沈阳,而东陵葬的第一个皇帝是顺治,是她的儿子,怎么是她的祖宗呢?这是缺乏历史知识,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这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说康熙在车里拿本书看,我一
看书的封皮上是《愚斋存稿》,是清末盛宣怀写的书,康熙怎么拿着盛宣怀写的书来看呢? 这类笑话,属于硬伤。所以它反映的东西从大的轮廓有一些是按照历史来的,但有许多具体的地方违背历史事实也很严重,这种例子还很多,像噶尔丹娶康熙的女儿,是不可能的,匪夷所思。还有康熙想把女儿许配给李光地,满汉不通婚,这是不可能的。属于这一类的很多了。现在的历史电视剧能够增加人们一点历史知识,可惜它并没有遵守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一致的原则,有许多虚构太离谱,讲的不是真正的历史知识。还有更多是“戏说”之类,那就等而下之,连一点历史真实的影子也没有。这使得我们历史学家有责任来纠正一下这种不正确的知识,大力地普及历史知识。
  问:您刚才讲到清朝盛世期间也是限制对外交往、限制对外贸易,最主要的原因在哪里?是为了保护疆土呢,还是满人对汉人的统治的需要?
  戴先生: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讲,中国当时还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当时整个国家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贸易,是个自然经济的国家。自然经济的国家就是不发展对外贸易,它自己完全可以供给了,一切都靠国内来解决,这是深层次的经济上的原因。如果像欧洲一些沿海国家 就不一样,它自己不能自足,它只能生产粮食,没有别的东西,必须要到别的国家去买。中国什么都有,是个大国。这是深层次的,自给自足。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满族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它对汉族防范担心,就是怕汉族跟外国接触以后,滋生起反清的思想、增强了反清的力量。所以它在中外通商关系里,如果发生中国人跟外国人交往就要治罪,治罪最重的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人,对中国人就是杀头,对外国人是圈禁,把他关在澳门,关几个月放走,是这么个办法。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的地理位置处在东亚的一隅,跟世界联系较困难,不了解世界发展的大势,它也不去了解,因为国内的事情多得不得了。当时一些传教士也传来不少知识,也知道有俄罗斯,也跟俄罗斯打过交道,而且作过战,跟俄国进行过谈判。但是过后《尼布楚条约》究竟怎么定的?自己也闹不清楚了。到了道光的时候,俄罗斯又来东北侵略的时候,又重新把这块地方割去了。条约究竟是怎么定的?当时的界碑,边境的碑立在什么地方也找不到了,俄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也搞不清楚了。所以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中国这个局面。一个是它的地理位置,一个是它的经济结构,一个是它政治上的一种担心,恐怕有多方面的因素吧,造成了这种闭关政策。特别是当年郑成功在海上的时候,清朝有个命令,片板不准下海,不要说船了。怕你借机跟郑成功相通。所以当时通海是个很大的罪名,要满门抄斩。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这个局面。它变本加厉,比明朝还厉害,比宋朝、唐朝厉害得多。
  问:请问教授关于三藩反清的问题,就是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他们。教授说他们打出了一个很大的局面,长江以南一度都是他们的,性质上是分裂国家了,但是他们的基础在什么地方?
  戴先生:三藩的势力,是在打南明时形成了他们的基础力量。当然一方面他们是汉族,开始时他们是通满族的。吴三桂投降了满族,但毕竟他们是汉族。汉族跟满族的利益有冲突,满汉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
  第二,三藩力量的形成主要是打南明时形成的。其实,打南明主要是靠三藩,主要是靠汉族的力量,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还有一个孔有德。他们在作战18年的过程中,攻灭了南明,形成了很强大的势力。他们在南方被封王,有土地、有军队、有任官权,就是任命官吏的权力。能征收粮食,粮饷。当时有个名称叫“西选”,“西”就是平西王吴三桂的“西”,东南西北的“西”,吴三桂选上的官,各地方都要用,达到这个程度了,吏部都不能够批驳。吏部就是人事部,管理天下的官吏的,吏部不能够干涉,他自己裁决,有军权。这也和中国的地方经济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统一的程度还不彻底这一点有关系。所以以后在民国期间北洋军阀也是这种情况,割据势力,就是他在一个地方有了一定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一支对抗中央的力量,使天下兵连祸结不得安定。
  问:教授刚才提到这个时期政治上官吏非常腐败,特别讲了甘肃的一个例子,打击力度这么大,但是也解决不了问题。您讲了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央集权,除了这个,因为我知道当时可能法律也非常严格,可是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愈演愈烈,您能再分析一下原因吗?
  戴先生:这个可能与权力制衡有关,法治不健全,是人治,当时的人治是靠康熙、乾隆个人。康熙一个人他能有多大能耐,能够了解多少情况?许多下层社会的情况他不知道。尽管中央的机构是非常灵活的,雍正设立军机处,这个机构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上一个创造。军机处非常灵活,处理事情非常有效率,但是他究竟是一个人,他大多独断处理。清朝的制度就是这样,权力独断,一个人说了算。你看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是专制体制,有母后、皇后出来专政的,有宦官出来专政的,有宰相出来专政的,有外戚出来专政的,这有许多的例子。清朝这些都没有,这些封建体制的弊端都没有,所以它的政治效率、它的封建专制比较完善,它避免这样种种缺陷,但是它本身还有个根本的缺陷,它的民众参与这一点不行,它的问题在这地方,所以它的权力制衡不行。另外恐怕和当时商品经济的蓬 勃发展有关系。以前比较穷,整个社会上没什么钱,交换比较少。乾隆时候交换迅速地增加,我刚才讲过白银,全世界的白银都往中国来,所以称中国为白银地窖,就是白银藏的地方 ,收藏白银的地方。当年南美要开采多少白银呢,白银是很重要的东西了。开采的白银很多都运到中国来,因为中国对外贸易顺差,100多年来贸易顺差。外国人没有东西可以卖给中国人,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它来的什么纺织品,中国不稀罕,中国有丝绸和土布,丝绸漂亮、土布结实,外国纺织品卖不动,销不了。他们能用什么换中国的东西呢?白银,拿银子来换。这就促进了中国的交易,通货量增加了。再加上刚才讲的铜矿,云南铜矿那么大。这 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这样的商品经济下,缺乏法制、缺乏规则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腐败。乾隆时期是惩治力度相当强,我看是很强的,哪年都有几个大官僚被砍脑袋,不是一个两个,几乎每年都砍。很大的打击力度,但是屡禁不止。这也说明封建体制的根本痼疾,要有了监督制衡的机制,有了法制的保障,使腐败行为很难发生。你不从根本上治理
,光治标是不行的,当然治标对腐败也是有威慑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