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感
李燕华
万众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个《决定》是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起点!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无论是中国社会本身还是国际社会,都给予很高的期望,人们头脑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三中全会来回答,这是因为转型中的中国积累了很多问题,需要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来找到应对和解决的方法。因此,改革已经成了人民群众最大的诉求和最大的期待,大家期待一系列改革能加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步伐,建立更加安全的食品、药品防线,让人民在医疗、教育、住房面前不再胆怯,过上体面尊严的生活。总之,人民群众期待通过一系列改革的成功,获得更多和更加体现公平的红利,为所有人带来公平发展的机会,创造更多圆梦的条件。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顾名思义就是指人民的生活,改善民生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在中国,“民生”一词犹如泰山之重,承载着十几亿人民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地涌现出来,但老百姓的民生要求却一直未改变,他们盼望着政府能够解决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等等问题。老百姓的诉求从街头巷尾汇聚而来,朴素而又直接:“房子何时买得起”、“看病何时不用排三小时的队”、“孩子何时能就地上学”、“雾霾何时不再出现”…… 老百姓对收入、养老、房价等话题的重点关注,折射出抓紧解决新时期民生难点、热点问题的迫切性。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党历来重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以来,我们党坚持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强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将其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为此,始终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成为这次三中全会最重要的改革热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那么怎样做实民生改革这篇“大文章”,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呢?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百姓的热切期盼给出了坚定的回应:要始终坚持民生优先,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健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着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其中具体有启动“单独二胎”、户改瞄准破除城乡壁垒、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推进资源价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加快房地产税立法、社保改革新探索、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废除劳教制度等改革,回应了社会广泛关切的民生期盼。
的确,改善民生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没有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一个大学生简单的创业要跑三四、个月,盖几十个章;不对现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制度进行改革,老百姓就有后顾之忧,虽然有银行存款却不敢去消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就是要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好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保障每个人的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能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三中全会描绘了通往未来的宏伟蓝图,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人民可以满怀信心地去拥抱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中共阳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