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海 广
一、必须解放思想,不断加快发展
发展的差距首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要学习借鉴珠中江地区以思想解放带动活力释放、以观念更新带动工作创新的经验。一要具有“胸怀全局”的开阔视野。珠中江三市坚持高标准定位、借势共赢,以超前意识谋划和推动发展。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李嘉提出“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将力争在2017年基本实现一体化,共建优质生活圈”;江门市委、市政府提出“行政有界、经济无边”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借助健全完善“大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如: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使珠海成为国内陆路直通港澳的交通枢纽城市;江顺大桥建设后,使江门通过佛山直连广佛都市圈。我们要实现加快在粤西地区率先崛起的目标,必须拓宽偏居粤西一隅的视野,跳出阳春看阳春,跳出阳春谋划阳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尤其是根据未来罗阳高速建成后带来的机遇,全力融入珠三角谋发展。二要具有“不断创新”的改革锐气。珠中江三市坚持敢想敢干、敢闯敢为,以思想观念创新推动办法举措创新。这三个城市立足区域优势,坚持科学规划,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致力优化产业结构,依托江海,在“大产业、大园区、大项目”上做文章,吸引众多大项目、大产业落地生根。如:大力兴建珠海横琴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江门滨江新区,打造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围海造地,在土地满负荷下创新突破;新区开发建设引进BT模式,破解资金难题。我们要学习这种改革创新的胆略和勇气,克服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意识,大力创新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工作机制,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东莞长安(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招商引资,规划打造南山——石菉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园,破解征地拆迁难、企业用工难,创新投融资机制。三要具有“永不松懈”的实干精神。珠中江地区在发展中取得响当当的成绩单,珠海2012年人均财政收入居全省第二,中山以广东省1%土地、3%人口连续多年创造全省前列的经济总量,在这次考察交流中给我深刻印象的是,无论接触到的市、区领导,还是企业老板,都体现出永不满足、永不停步的干事创业思想。我们与珠中江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意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效能提升年活动转作风,健全执行责任制度、督查制度、问责制度抓落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快干实干巧干,永不满足,永不停步。
二、必须立足本地,打造特色之路
区域发展的条件总是千差万别的。要学习借鉴珠中江地区立足各自资源要素禀赋、坚持走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发展路径的经验。一要增强路径选择的信心。珠中江三市位于珠江口西岸一带,珠海实施“蓝色珠海、科学崛起”发展战略,打造“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中山实施“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民生改善、社会善治、绿色发展、文化引领”六大战略,努力率先走出一条具有珠江口西岸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奋力争当幸福广东建设排头兵;江门坚持“左联广佛、右联珠中”,实施沿江边、沿路边、沿海边发展产业的“三边”发展战略。珠中江三市成功走出个性化的又好又快发展之路,深深启示我们:必须立足实情,因地制宜,明晰方向,找准路子。近年来,阳春市提出:围绕“坚持科学跨越,建设幸福阳春”核心任务,深入实施“工业富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品牌立市、生态逸市”发展战略,打造广东钢铁水泥基地、环珠三角现代农业基地、国内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宜业山水园林城市,加快阳春在粤西地区率先崛起。发展实践和取得成效证明,这个路径的选择符合阳春发展现阶段的实际,我们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念,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二要加强发展举措的探索。与先进地区相比,阳春市在产业发展水平、城镇化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以更快的速度做大做强产业,学习珠中江地区在“大产业、大园区、大项目”上做文章的实招,一方面,改造升级钢铁、水泥、机电等现有传统产业,加快阳春海螺水泥、阳江抽水蓄能电站、阳春新钢铁三期、阳春华润水泥二期重点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打造好东莞长安(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南山——石菉工业园招商平台,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大力引进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升级的传统产业,做大经济堆头。要以更宽的视野加快城镇化建设,学习珠中江地区“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的理念,坚持产业兴城、文化立城、设施优城、生态绿城,统筹有序推进市区、中心镇和其他小城镇建设,加快潭水、马水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园、春湾、石望建材水泥基地、岗美特钢五金基地建设,“改旧建新”完善城镇设施功能,“种树治水崇文”美化城镇形象,构建宜居宜业城镇体系。要以更大的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学习珠中江地区“不断创新”的精神,完善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机制,依靠技术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来推动经济增长;深化综合改革,提升行政效能,推进农村政经分离,简化商事登记,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深化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税扶持政策,解决农民“有实力进镇”、“有身份进镇”以及“有产业进镇”、“有资金建镇”的问题;健全绩效管理体系,重奖重罚,确保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三、必须坚持理念,构建良好环境
环境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要学习借鉴珠中江地区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驱、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并重的经验。一要坚持生态至上理念,构建生态文明环境。纵观珠中江三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领先,珠海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中山早在80年代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江门从“个性江门,绿色求破”到“建设富有侨乡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城市”,再到“生态优先”和现在的“为子孙留下一个美丽江门”;做法领先,珠海统筹规划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在国内率先建立地方环保法规体系,中山最近五年投入100亿推进环境治理,江门将“种树”放在今年市委、市政府三大任务的首位;成效领先,珠中江三市分别荣获“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级荣誉称号累累。通过对比审视,生态环境是我们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难得的后发优势,应该倍加重视和珍惜。要将生态至上理念贯穿发展的各个方面,深入到干群心中,坚持一手抓经济不放松,一手抓生态建设不动摇,大力实施“生态逸市”发展战略,做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城市发展规划与建设相统一,实施青山工程,建设城市景观林、公共绿地和城(镇)郊围城防护绿化带;实施碧水工程,严格水源地保护政策,加强漠阳江和各河流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蓝天工程,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加大对重点行业减排监管、整治力度;实施净土工程,完善镇村环境卫生制度,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努力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二要坚持民生为重理念,构建和谐幸福环境。珠中江三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步解决民生问题、保护群众利益,市财政大部分投入发展城乡公共服务、社会各项事业,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因此社会和谐程度高,人民幸福指数高。我们要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有”要求,全力推进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覆盖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高规划、快建设、严管理、善经营为抓手,围绕基础设施、产业支撑、生态文化方面,加快构建生态宜居、产业鲜明、功能互补、和谐相融的宜居宜业城镇体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稳定为根本,围绕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社会力量作用,深入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信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作者是中共阳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